邓州门户网,邓州在线 邓州门户网手手机app
  邓州吧   邓州驴友·游山玩水   相约美丽乡村,邓州习营再探观
返回列表
查看: 5029|回复: 0
收起左侧

[游记分享] 相约美丽乡村,邓州习营再探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4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连年战争,元末明初,当时的 邓州人口锐减,仅剩下四五百人,致使大片土地荒芜。因此,明政府开始大规模移民。这其中,就有一位来自江西新淦县(今新干县)叫习思敬的,迁到河南邓州的堰子里(今十林镇习营村)开荒种地,落脚扎根。

36767d327ded5391a030cfbd1bed1dde.jpg 邓州习氏宗祠的门楼上方镶嵌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夫人齐心女士于2005年5月24日手书的“邓州习氏”匾额。“邓州习氏”四字笔力柔中带刚,点横撇捺中饱含着一位老人对故土深深地眷恋与向往!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头部宽大而浑圆,炯炯有神的眼神貌似射出犀利而威严的光芒!
e2bcc5eb70d3c987e1610980885794b6.jpg 石狮底座上刻着“习凿齿故里   江西省新余市白梅村赠”的字样。(习凿齿(?~383)字彦威,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是魏晋精神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世代为荆楚豪族,东汉襄阳侯习郁之后人。)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习凿齿后裔习思敬随明初第一任知州孔显到达邓州,开荒垦土,发展农耕。习思敬被派往穰邓西北方向,当他走到十林境内,发现此地北边八百里伏牛山连绵不绝,灵山巍峨恢弘,南面堰子河九曲十八弯,状若盘龙,脚下土地肥厚宽广,真乃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就在堰子河畔安家扎根。
c86230835240fa25af996831ec9ca4b2.jpg 进入“习氏宗祠”第一院落,便能看到这一造型独特的雕塑,它似振鳞抖须腾空而起的巨龙,它昂首冲天屈曲盘旋,它似腾云驾雾,搅起四海云水,威力无边,它实际就是繁体“習”字的变体。
1663c4c4598df239c2f7abb319dc3fa1.jpg 甲、金、篆、隶、楷、行、草不同字体的“习”字,装饰在习氏祠堂入门内西边。看着满墙满壁或大或小或亮或暗的各种“习”字,不由得使人想起邓州习氏家族的悠久历史和不断地变迁及发展。
3b6c5f5013601f70af1ab5828909b762.jpg 邓州习氏祠堂前厅正中间,竖立一面以堰子川山水地貌为主题的镂空雕花屏风。在那金黄色的底面上,堰子川的山山水水、树木村庄、农田堤坡来了个全镜头的再现,在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所构成的一派宁静祥和的文化意境中,拉开了邓州习氏文化的展览大幕,营造了厚重大气、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
c4eb52b41198e42546fd2bf42891a199.jpg
习氏最早生活在陕西商洛一带的少习国,为春秋七十二国之一,被楚国灭后,少习国人为了一种纪念,指习国为姓,始有习姓。
战国初期,习氏先祖在今湖北襄阳一带定居繁衍。今襄阳南岘山南麓仍存有习家池名胜古迹。
885495b6e7e2512ccf71b8d95d03957d.jpg 位于陕西省丹凤县东的武关,历史悠久,原是古晋楚、秦楚国界出入检查关口,为三秦要塞,秦楚咽喉,春秋时即已建置,因北依高峻的少习山,故命名为“少习关”。少习山,少习关,少习国,原就是习氏最早生活地。
8a375bb5624a5b6c4521d366fc6a1bf6.jpg 习氏宗祠内的“习氏族谱”堂,“厚德俭朴秉承先祖遗训,耕读为本蕴育时代栋梁”,习氏一族源远流长,英才辈出,足以告慰先祖在天之灵。
51b2efedf6ca3e1fab08f681a86e8b28.jpg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血缘关系和家族传承的国家,邓州习氏祠堂的“承恩堂”的门前立柱上书“纪盛德功勋缅怀真囯士,信清廉正直成就大英豪”的对联。
856f128864dc5ae81d7dab4cab5cd829.jpg
579c866b2afce073b70f5c2ea824409a.jpg “承恩堂”东西墙上镶嵌着“忠”“孝”“仁”“义”四字,这四字实际是儒家核心思想的简要表述,“循天道,持忠孝,行仁义”,更体现着习氏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的坚守与处世哲学。
0403ad8e4217202092d7510ba6d57f9a.jpg 祠堂的正殿,即习氏先祖的享殿,大殿上方横额镌刻着当代书法家张志和先生题写的“崇德尚贤”四字,它很好的诠释了习氏家族修身齐家、兴邦报国的一贯祖训族风。邓州习氏一世习思敬的塑像神态自若、身材魁梧、双手自然放于膝上、目视前方、一身宽袍布衣装束,塑像前竖立白底金字“邓州习氏始祖    思敬公”牌位。“超伦笃守先贤训,裕德钦崇古圣风”的对联彰显了习氏一族崇德尚贤的宗族门风。
34ba883c1a9637128d73c7fcbee9a1be.jpg
邓州习氏一世习思敬塑像前的简介标牌
ff3306a542f6681b9a8681212ccf0373.jpg 习氏宗祠院内一座灰砖墙、红门窗建筑,阔达的旧式门窗镶嵌着透明玻璃,三间不算高大的红柱挑檐青瓦房,门头悬挂黑底金字匾额“敦本堂”,在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低调、沉稳。
9a5a371e06fef924f23f83cb52bff211.jpg 习氏宗祠的后院,是邓州习氏始祖思敬公夫妇的长眠之地,墓碑前竖立墓碑一通,该碑为习氏始祖公后人在乾隆47年(1782年)所立,碑顶为镂空石雕龙凤呈祥图,碑刻正面镶玻璃框加以保护。
97f164fc9ff9ae1268d3f4d67177775b.jpg 在邓州习氏始祖思敬公夫妇的墓冢东侧,邓州市政府特立的简朴方形的习氏先祖习思敬墓冢标示碑,上刻“邓州市重点保护单位      习思敬墓”的字样。
c3d5153326fcb89247cb34cbaaadc716.jpg 在习氏祠堂西部,民俗展览区内的石磙、碾盘,这些农耕时代的不可缺少的器具,主要是用来把粮食碾碎轧细,动力来源主要是人推或牲口拉。

90ef22a34240d24bcf9a6cec06bcae9c.jpg 石磨,由两个圆石做成,圆石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口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的过程中,颗粒状的粮食被磨碎,形成粉末。这种机械多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汉民族还发明了水磨。
在邓州习氏祠堂的生活用具展览区内,还展示了农耕时代、老百姓所离不了的、多为自制的、纯天然的各类器物用具,通过陈列的斗具、簸箕、纺车、木桶、水缸、斗笠、箩筐、牲口食槽、拉车等等传统农家生活用具,无不反应了邓州习氏勤劳质朴、亲切自然的淳朴民风。
1a4366596789e6edcf448ce43bfe90fe.jpg 整个邓州习氏祠堂砌有一人多高的龙型围墙,墙头覆以旧式灰瓦,墙身通体粉刷了深红色涂料。院内院外竹木繁茂,松柏森森,通体观后,给人一种简洁、古朴、庄重、典雅、幽静之感。
ef8d8af4c2804f73df38a2c9aac289d8.jpg 最后再瞻“习氏宗祠”入门口,两侧置对联一副,“源寻习国追思敬,植根邓穰见功勋”,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邓州习氏的源远流长、追祖寻宗、迁徙发展、爱家爱国的意韵。
7d9669d73757627e493080abb9afa536.jpg
站在堰子河畔,北望邓州习氏宗祠前面的广场大道。江西邓州习相联,思敬繁衍习脉传。游人如织瞻故地,仲勋家国皆为范。



【转发此文,敬请注明文章来源及以下文字——作者:笑熬浆糊;微信号:stp13838711986;公众号:tushuodengzhou(图说邓州);并在文章显著位置粘贴以下图片,否则一律谢绝转载】
请您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图说邓州”

请您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图说邓州”

请您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图说邓州”带着您走进邓州,认识邓州,了解邓州。



作者:笑熬浆糊;微信号:stp13838711986作者简介:从事教育工作二三十载,爱好广泛,思维敏捷,热爱生活。多年来多次荣获“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十佳教研长”、“教育教学先进个人”等各类荣誉称号。有多篇高质量论文在多种CN刊物发表,参与多项课题研究,现仍是省级课题《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主持人。为了挖掘邓州人文历史、宣传邓州文化,作者运用亦庄亦谐的语言,采用独特视角,独创图文直播邓州旧迹新景。
点赞是一种善行,评论是一种支持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收藏:0 | 帖子:208

广播台

精彩推荐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
手机客户端
邓州门户网公众微信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377-6226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