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门户网,邓州在线 邓州门户网手手机app
  邓州吧   桑庄镇论坛   《邓州市鲁氏家谱》桑庄、东鲁营、西鲁营、西桥、鲁大寨等村的来历。
返回列表
查看: 17237|回复: 1
收起左侧

[讨论区] 《邓州市鲁氏家谱》桑庄、东鲁营、西鲁营、西桥、鲁大寨等村的来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9 0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桑庄,早在元朝时由桑姓人居住,称桑家庄。后因战乱,桑姓人逃亡殆尽。至明朝初年,鲁子明自卫辉府浚县车家湾迁此,渐有店铺集市。
鲁子明迁桑庄后,经发展繁衍,鲁姓成为邓县的名门望族。
其三子鲁彦芳迁桑庄东侧半里地居住,其后成为东鲁营。
鲁子明的后裔鲁通,迁桑庄西2里居住,其后成为西鲁营。
清初,桑庄的鲁祥良西迁4里的八老桥居住,其后成为西桥村。
清乾隆年间,桑庄的鲁姓族人又迁西北五里居住,其后成为鲁大寨村等
湖堰村东北的花园,曾经是清朝砖桥村梁举人的私家花园,请的是东鲁营的花匠,后繁衍为花园这个营。
你们孟氏从哪里来的?
山东邹城,正宗孟子后裔,有史可考…
你还是孟子后裔?真看不出来
邓州姓孟的基本都是!
天下孔孟是一家
颜曾孔孟是一家!这四个姓用的辈份是一样的,并且不通婚…
鲁刚是东鲁营搬过去的
我们家有族谱,好像只有十几世
子鸣家声近 祖训恩泽长
——鲁姓与桑庄
(鲁子明第十九代孙鲁风帆撰文)
(2013年8月30日应《邓州市鲁氏祖系研究会》之邀约而作)
桑庄属河南省邓州市管辖。1949年设桑庄区,1958年为桑庄公社,1983年将公社改乡,2000年撤乡建镇。镇现辖19个行政村,84个自然村,219个村民小组。在档户籍19981户,共计66841人(2012年在册统计数,不包括“黑娃”和已外迁外地之桑庄籍人。),有良田八万四千多亩。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人杰地灵,村富户强。交通便捷,公路成网。(据可靠消息称,规划中的郑州至重庆高速铁路经由桑庄设站通过。)更有豫53线,日(照)南(宁)高速公路与太(原)澳(门)高速公路交汇于此。
桑庄,乃是一座古寨。其历史悠久,人文沉淀丰厚。据考证,早在元朝以前这里便由桑姓人居住,时称桑家庄。此寨坐落在邓州至新野县的官道上,距邓州城和新野城各约30华里。桑家庄古寨北依宛洛,南通荆襄。西靠伏牛,东连大别。更是邓州东南之门户,又系新野、邓州之咽喉要冲。汉时为棘阳城所在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这里常为古代兵家屯兵之地,因而素有“棘阳雄关”之称。
这座古寨有内外两寨,且均为土垒寨墙。一条寨河环绕四周,寨墙高7米,寨河宽6米,深3米。寨河之水是引湍河支流小洪渠的河水而来,一年四季潺潺流水,清澈秀丽。外寨有东西南北四座寨门并各设吊桥,夕闭朝开。其内寨的位置在古寨内之西北偏南,内寨呈不规则之圆型,直径长约四百多米。寨墙高近两丈,西边的寨墙和外寨的寨墙共用,内寨的寨河环绕西、北、东三面,仅有唯一的一个南门与外寨西门相通,所以俗称“夜壶寨”,当地人皆谓小寨。

据传,鲁子明第九世孙——绰号大善人鲁璋等鲁姓后人于清朝康熙二年、捐巨资在小寨内重建了鲁氏宗庙祠堂。其祠堂飞檐斗拱,结构严谨,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堂内先祖塑像笑容可掬,各系宗辈排位井然不紊。这里环境庄严肃穆,常有鲁氏后人前来虔诚瞻仰。寨内苍松翠柏,幽雅别致。各种碑刻石雕林立有序。其规模之宏大,真可谓巍巍壮观也。她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宗庙祠堂之庄严和恢弘,实为华夏乡村千年文明殿堂之缩影。每逢清明时节,鲁姓族人皆欢聚于祠堂内祭祀先祖。祠里堂外香烟缭绕,烛辉煌空前。此时更有大戏连台,热闹非凡。这场景在桑庄乃至邓州可谓首屈一指。实可惜兮!此古寨和鲁姓的宗庙祠堂以及南寨门内的古建筑群——娘娘庙及大戏台皆毁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此乃桑庄人之莫大憾事矣!
我小时候就曾经听到过智者云:桑庄古寨之美,承载着桑庄人的希冀;桑庄古寨之壮观,孕育着桑庄人的灵气;桑庄古寨之圣洁,寄寓着桑庄人的福祉。是啊!令人魂牵梦萦的桑庄古寨凝聚了多少桑庄人的心血!
据考证,鲁姓的得姓始祖是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为周武王之弟,是周朝初期的三公之一,是周武王克商灭纣时的一员主将,居功至伟。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市。),为天下最富饶的地方之一。周公旦被册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职封地鲁国执政,下传三十四代,历经近900余年。直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56年。) 时,鲁亡于楚,多数子孙为避祸端而逃亡异国他乡,星罗棋布于神州大地。其后裔盛衣冠望之时,为怀念故土遂以国名为氏,始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我们河南省邓州市桑庄镇一带的鲁姓,是从明朝洪武年间的卫辉府浚县车家湾(-说杞县拐子章村。)迁居到此。当时——元末明初战灾不断,黄河流域常年泛滥,又遇瘟疫流行。因此,中原人迹稀疏。按照大明朝的移民政策,我开荒之祖鲁子明于是南度黄河后,又沿着洛阳,临汝,鲁山,南阳至豫西南邓州时称桑家庄(即今天的桑庄镇。)的地方落户。始祖将近而立之年,与当地桑姓人家结好秦晋。自此男耕女织,繁衍生息,辛苦勤劳,绵延子孙至今已二十四代!桑庄鲁氏子孙数万余人,历经数百年又播迁邓州数乡镇、南阳地区数县以及其它省市等地。
经查证,早在元朝以前,时称桑家庄一带的原住民仅有桑家庄的桑姓,安众的安姓,燕店的燕姓,秦营的秦姓,尹集的尹姓和湖堰的胡姓等,究其住户不足100,人口不足700。但是,自从明初大移民至清朝中期,特别是自明朝万历年间从外域引种番(红)薯和马铃薯使人们的温饱得到改善以后,桑家庄一带的人口才随着全国人口的迅猛增长而兴旺发达起来。但是,在和我先祖鲁子明同迁到此的十几个姓氏中,为什么只有鲁姓树大根深,枝繁叶茂而成为独树一帜呢?听我父亲说,他爷爷的爷爷所讲述的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才揭开了这个谜底。

相传,朝廷所派负责谴送移民的官员,带领我先祖鲁子明一行数十人风尘仆仆来到邓州东南桑家庄地界后,正值春旱。在组织移民考察桑家庄四周可垦土地时,近处,因黄土地上常常刮起黄风(今称沙尘暴。)而显脏乱;远处,黑土地却因不扬尘而显得干净许多。当确定分发土地时,部分移民为了争夺不扬尘的黑土地而闹得不可开交。这时,唯有我先祖鲁子明把干净的黑土地“让”给别姓,而自己却留在扬尘的黄土地上。
其实,他暗中做了调查研究。因此,他早已胸中有数:这里的黑土地当地人称之谓料姜石漏风地(即不保墒之土地。),这种土地既怕旱又怕涝,因而不长庄稼。在我小时侯的夏秋季节里,桑庄北南一带的农田十年九涝,常常因雨多而一片汪洋,从而庄稼绝收。而黄土地却因土质肥沃,抗旱耐涝而丰收。实践出真知,它证明了我先祖鲁子明的聪明才智和高瞻远瞩,从而使他的后人们丰衣足食,自然会人丁兴旺,终成桑家庄一带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乃至邓州市的名门望族之一。
我始祖鲁子明移居桑家庄时,这里全由桑姓的大户人家居住。桑姓有一才女,(其名子无可考。)。因相貌出众,身心淑贤,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而众所周知。可是,却久觅门当户对之君郎不遇,时年二十又八。二十五岁的穷移民鲁子明相貌堂堂一身帅哥之气,在原籍已入学堂读书多年。他对人厚道,聪慧敏捷,性行淑均,晓畅耕读。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桑氏女一见钟情。可是,这一对剩男剩女却因女大男三岁不合当地婚俗,且穷富差异悬殊而门第不对,遂遭到众人的极力反对。当初反对此婚姻的丈人思想良久后改变主意,想让鲁姓婚后及其后世子孙改为桑姓,却遭到了我始祖爷的拒绝。
有道是天道勤酬,我始祖鲁子明人穷志不穷,他筹而不愁、自强不息。历经千辛万苦一年又余,便在寨内自建两间土坯茅屋欲做新房。新婚之夜,闹房的人很多。就在新郎新娘相互拥抱时,一个硬棒棒的东西将一对新人的胸部顶得疼痛难忍、便哎吆一声。新娘当众脱掉外衣时才发现是一块若大的金砖。——原来是开明的丈人丈母送给女婿的重礼。此事一经传开,寨内寨外赞誉连连。从此,也改变了当时当地的婚俗旧规。此所谓:女大三、抱金砖是也。
和鲁子明一同迁到这里的胞弟鲁子亮、见哥哥执意要娶比其哥大三岁的桑氏女为妻,一气之下孤身迁移落户到长江北岸之南郡(今荆州,天门一带,属湖北省管辖。)地界。清朝中期至民国初年,每逢清明节桑家庄鲁氏祭祖之际,鲁子亮的后人都派代表到桑家庄参祭,可惜后因战乱而中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桑氏女为鲁姓所生的三个儿子皆已长大成人。其子婚配后,聪明多智的我始祖鲁子明再次展现其高瞻远瞩:不让三个儿子与自己同居桑家庄寨内。除长子鲁政留在寨内身边外,其三子鲁颜芳次子鲁通被分别规划在离桑家庄古寨门外、东西各约一公里处(即现在的东鲁营村和西鲁营村。)的黄土地上建兵营式住宅,使两子另居其所。这两处东西鲁家营地与桑家庄古寨形成掎角之势,其目地是:在兵荒马乱之年景,将会保护古寨之安全,从而使鲁姓长居久安。自此以后,在当地便形成了闻名的桑家庄三户鲁家之说。
子鸣家声近,祖训恩泽长。我先祖鲁子明有一个聪慧敏捷的头脑。他迁到桑家庄后很快便溶入当地社会,特别是婚配得子之后更是苦心经营这个家庭,他千方百计使这个鲁姓家族兴旺发达。他治家有方耕读传家。据传他制定了一套严谨可行的家训家规,可惜因战乱而失传。凡此种种,使得鲁姓家族六畜兴旺,其人口也迅速膨胀起来。而原住民的桑姓,却因多种原因而渐渐衰落。直至清朝道光年间,全桑家庄里的桑姓完全绝迹。这时,桑家庄本应改名鲁家庄。但是,鲁姓不忘先祖母桑姓的恩大如山,只是将原来的村名去掉“家”字。从此,这古老的桑家庄便被称谓桑庄。
我先祖爷鲁子明生前的晚年,请一位著名的风水先生看就距桑庄西南方三公里外(桑庄镇之李岗村附近。)的一块墓地,说是不出百年鲁姓便有巨星闪现。先祖爷信以为真,他仙逝后及其数代后世子孙之灵便被安葬在这座墓园里。此墓园占地数十亩。园内松柏遮天蔽日,墓碑林立。墓道两侧更有各种石雕成行。先祖爷鲁子明之墓、大如麦秸垜一样,令人见之便顿生敬畏。数百年来,昼夜看护墓园者从未间断过看护,直到1950年土改时,因墓园土地被共产才撤散了看管人员。园内树木,碑刻石雕等物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时被毁于一旦。
据传在明朝后期,我先祖爷之墓园被当地非鲁姓者忌妒非常。他们听信谗言佞语,说是天将降大官于鲁姓也,其数量如同一斗二升芝麻籽之多,并将欺负非鲁姓之族群使之与桑姓一起消亡。他们恐慌之后便按照高人的指点,在我墓园的上风水处——非鲁姓的地界上开挖一道护村壕沟,并佯装声言只为农田灌溉。开挖时,地下如鲜血般的红水流淌不息,出土的泥人泥马,战车官轿无数。当时,当地人普遍戏言,这一挖确实挖断了桑家庄鲁姓之风水,鲁姓从此不会出现大官。更有人戏言说,鲁姓之风水被挖断后、将地气聚集在离鲁氏墓地西北方三里之外尹集的高家坟园内,高家的后人必有大人物降世。果不其然,清朝乾隆年间便出现了高家四进士及第并各任其所之美谈佳话。
千百年来,这块古老又圣洁的桑庄黄土地养育了无数代她的后人。她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据史料记载,仅明清两朝就有进士,监生,贡士达数十人之多。如:鲁伟、鲁宗仁、鲁善、鲁文美、鲁坚、鲁三近、鲁世家、鲁腾,鲁璋,鲁泮林等;又有明朝著名的俊威将军韩崇道,南昌知府王钢;值得称道的是:清朝乾隆年间台湾知府高舒祥、广西知府高振洛,路安知府高振宛、祈门知县高名世皆为进士出身,爷孙三代被誉为“一家四进士”而名扬天下。
更令鲁姓后人引以自豪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我始祖九世孙鲁璋、鲁柯二兄弟实乃人中翘楚。家道富甲当时,奉行仁慈、德善之道。除及时赋税捐赠之外,还广行济困之举。家供佛陀,乡设馈赠。冬则棉衣,夏则凉茶。接济来往贫困者不计其数。逢水蝗无收,饥稔之岁,便于大街路旁,设粥场赈济。璋柯二祖济资重修邓州至桑庄官道凡三十余里。道旁农田,买宽数丈,主人原耕,免除租税。凡有青苗季节,官私过往之马,食之勿驱。时康熙大帝闻鲁氏善举,龙颜顿喜,遂御笔赐书曰:“南国祥云”。并责令工部用檀香木雕成金匾,派尚书亲带御仗,将此御匾护送至桑庄西鲁营村。高悬于鲁氏府第,蓬荜增辉,乡里为荣。
鲁氏府门面临新野通往邓州之官道。凡路经此地的文武官员,不论级别,见御笔如见帝颜。文则下轿,武则下马,皆行跪拜之大礼。村童及好事者每见官员乍至,以水洒地。时行跪拜之官员衣裤皆湿,围观者皆笑之不止。此种殊荣,可见一斑。御匾传至解放后,在土改中不知踪迹。此乃甚为憾事!
近代又有早期的共产党人尹觉先,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作家韩作黎等等。这些个桑庄籍的古今名人,既是现代桑庄人引以骄傲的荣光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筑就广厦奔小康,莺歌燕舞唱桑庄。自改革开放以来,古老苍桑的桑庄又焕发了青春,这里到处洋溢着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各行各业都充满着无限的勃勃生机,这一切都孕育着桑庄人的无限希望。据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桑庄人的平均收入是改革开放前的近30倍。桑庄籍的学子考入并完成大专以上学业者数以千计,他们为实现振兴中华之中国梦在各条战线上正努力拼搏。我相信,在这块古老又神秘的桑庄土地上,今后必将会谱写出动人的新的律章,必将有更多的光彩闪现在人间。所有这些也必将传承给她的后人。



鲁 氏 家 谱 与 周 公
鲁姓的渊源主要有两大说法:彤鱼氏,姬姓。
最早源出炎帝彤鱼氏一支,由彤鱼和太阳组成。炎帝以火和太阳为图腾,实行大山天齐纪历,如鱼下“日”所示:“日”下一横为水平,两侧的太极印为日升降轨迹;日上一横为地平,中央为天齐建木,以此观测太阳运行。彤鱼氏是炎帝的一个分支,所以在鱼下铭日,以示所出。彤鱼氏先民主要生活在距今7000——5500年间甘肃大地湾——陕西半坡、姜寨——豫北山地——伊洛大河村一带。彤鱼氏分支有鱼凫氏和(弓+鱼)氏。彤鱼氏观日灵台名“鲁”,后人以地为姓。
其后源出姬姓。商末周文王时,封其子旦于鲁,即姞姓鲁国古地。周武王来商,封其弟周公旦于鲁,始封于河南鲁山,史称西鲁,后改封山东曲阜。周公任职于京城,使其子伯禽代往鲁地,史称鲁侯或鲁公。至战国末,鲁顷公二年为楚考列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鲁氏的历史有2200多年,是当今鲁姓的主要部分。
鲁、卤同音通用。甲骨文、金文中的鲁字皆作上为鱼,下为盆盛着,表示储存之义。鲁的本义:把鱼用卤盐腌晒后盛于瓦盆中储存。这种用卤盐腌鱼便叫卤鱼,至今两湖川黔等地的人都是这么叫法的。古卤城在今甘肃天水西,其南为盐关,是西汉水的发源地,富于岩盐。岩盐被雨水溶解渗出形成盐泽地,不长任何植物。古鲁国就位于此地,可见鲁与卤的渊源。古鲁人在此环境中长期生活,形成了鲁人特有的性格,生性质朴粗野、卤莽,鲁人以此崇拜为氏族的图腾,形成了鲁氏族,最终出现了鲁国和姓。
外族基因的流入
还有一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鲁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但外族改姓鲁的大事件不多见。东晋时乌丸人有鲁姓;宋时北部金国的女真人孛术鲁氏,全部改为汉姓鲁;而在南蛮中形成了鲁姓大族,主要活动于豫南鄂北地区;元、清时期,蒙古人、满洲人中也出现鲁姓。这些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多为汉化,成为汉族。
宋朝时期,鲁姓大约4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6%。浙江为鲁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鲁姓总人口的37%。鲁姓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二省,约占全国鲁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全国形成了东南沿皖豫、联四川的鲁姓分布带。
明朝时期,鲁姓大约13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第一百一十位。江苏为鲁姓第一大省,约占鲁姓总人口的20%。江苏、浙江、甘肃、湖北四省的鲁姓,大约占鲁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山西、河南、湖南、河北、江西等省。宋、元、明600余年,鲁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地区迁移,形成了以苏浙为中心,沿豫鄂向西的分布带。




鲁姓现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邓州鲁姓据碑记明洪武初年自山东迁河北(浚县),自浚迁邓州。
元朝末年,邓州兵祸天灾频仍。元顺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邓州大雨连降三十日不息,湍河大溢,两岸一片汪洋,百姓流离失所。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布贩子出身的王权,又名布王三,响应红巾军刘福通起义,号北琐红巾军据邓州城,攻陷郡县,占领唐河、南阳、方城、嵩山、临汝、洛阳等地。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元将失刺把都攻王权,破邓州城后毁城,邓州百里无人烟,二十余年没有地方政府。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明太祖朱元璋命偏将军杨璟平唐、邓、南阳征山西。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命金吾卫镇抚孔顕率所部知邓州。孔顕先到襄阳,询邓之流寓者作向导寻至邓州故址,狼狐穿行于草丛之中,人烟罕迹。孔顕设立办公地点,招抚邓地流民,总其人口编为一里曰关厢里(明编制一里为一百一十户),结束了邓州毁城之后二十余年无宰守的状况。洪武四年(1372年),流民纷纷归来,加之新增的移民,邓州编民1700户,军士达千余人。此时,明朝政府为了恢复中原地区的经济,弥补在长期战乱和灾荒中损失的人口,采取了移民政策,除官方有组织地从山西等地大规模向中原移民之外,鼓励其他地区向中原自发移民。洪武初年,一名憨厚、敦实的庄稼汉子从北直隶大名府浚县,风尘仆仆地迁入邓州东南三十里一个荒无人迹的古村镇桑庄,他就是我们邓州鲁氏的始迁祖鲁子明。
字辈派语
光(14世)明(15世)正(16世)大(17世)
兆 封 其 周
秉 礼 东 邦
遵 守 先 泽
富 贵 荣 昌



《邓州市鲁氏家谱》



        盖闻国有史以解国家兴衰沉浮及善恶忠奸;地方有志以查民间万象之变迁;家有谱其族人方可承前启后溯本求源矣!而国史,地方志,家谱三合一体,则铸就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之基石。昔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孔子兴家谱。三皇五帝之恩,尧舜大禹之德。秦皇汉武之功,唐宗宋祖之勋昭然若揭相继而无忘焉,皆缘于史、方志、家谱传承之功能也。
       我始祖爷姓鲁名讳子明,原籍卫辉府浚县车家湾﹙一说拐子章村。﹚人。自明朝洪武大移民期间南度黄河后,又经洛阳,临汝,鲁山,南阳至邓州时称桑家庄﹙即今天的桑庄镇。﹚的地方落户凡六百年又余。先祖以一人之身,繁衍至今已二十四代数万传人,并成为桑庄一带首屈一指的大户姓氏,乃至邓州的名门望族之一。实乃我始祖爷高瞻远瞩及艰辛创业之功也。
数百年来,考我鲁氏名人辈出,趣闻轶事繁多,各类功名不可胜计。然鲁姓后人知之者寡矣!更有甚者,或同宗相遇而不相识;或相认而不知其辈份称谓;或知其称谓而不知其世系出自何门;或知其姓鲁而不知其是否同属子明血脉;或给儿孙起名时犯冒祖人名讳;或只知其父母名讳而不知其祖辈爷奶何名者,更令人啼笑皆非。凡此乱象,皆不乏其人其事。究其何因?盖源于我鲁氏无家谱之缘也!眼谗它姓之家谱广而泛之,然何独我邓州鲁姓无家谱乎?常疑尚或早年有谱,却因战乱饥稔而失传;或因它故而从未编纂修谱。时值今日,此两者皆不可考。古人云:为人之无谱,若有水而无源,有木而无根。盛世而修谱,明也!望祖而无谱,惑也!人生在世岂可忘其根本呼?悲哉!吾为此羞矣!
据村翁妪言:民国期间,我鲁氏后人有识之士朝思暮想欲修家谱,几经周折,几起几落。盖因卷帙浩繁,工程浩大,资费难济,诸事又力不从心,故而编纂难进。加之遇兵荒马乱不断,饥寒交迫连绵以塞修谱之路也!
人为万物之灵,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马无欺母之心。飞禽走兽尚且如此,况人呼?寻根问祖,饮水思源,其理何异?是故编纂家谱之意义而弗疑也!今逢盛世,政通人和。国强民富,社会安定。改革开放,百废俱兴。追宗念祖,蔚然成风。修谱之事,刻不容缓。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鲁氏后人异口同声:编纂家谱之宿愿,适时而为之。
且喜族人孝思可嘉者、德高望重及有志之士鲁光建、鲁金城、鲁照辉、鲁丰阁、鲁天义等人发起倡议,并于2010年8月1日在邓州市召开子明后世族人代表大会。荟萃鲁氏志士精英,济济一堂。群策群力,共商编纂家谱之大计。即时宣布成立《邓州鲁氏祖系研究会》。与会者群情鼎沸,皆曰:修谱编志,工程浩瀚,功在当代,利在子孙。虽任重而事艰,但责无旁贷,又义不容辞。此事欲求成功,必先发动群众,人人参与。因为编纂家谱之事非同小可,非一户一族或几人之力即可告成。若能举一纲而目张,群起效之,镂刻不停于鲁氏足迹。则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鲁氏家谱之历史传承接力、必将如日东升也。
自此,我鲁氏子孙,积极参与。献计献策,同心协力。查找线索,提供资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编委诸公自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多次召开会议,梳理千头万绪。四处通讯,从未间歇。翻阅史卷,灯下笔耕。旁搜远采,俾无坠绪。沿着鲁氏印踪,到处奔波。夜以继日,露宿风餐。为寻始祖出生地,几度追根车家湾。远源始祖迹,考究不间断。村头陌阡间,与叟妪访谈。搜寻趣闻轶事,力求其详。探视村野古碑,研判其章。破解奥秘,裨益非常。历时三载又余,终使编纂《邓州鲁氏家谱》之事、大功告成矣!
新编之家谱,无旧谱可鉴,实乃厥功至伟之典范也!编委诸公,秉公执毫。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人意之原则,明祖源,匡正谬误。辨世系,溯本清源。实事求是,尽力客观。不漏不错,不厌其繁。本是同根,不偏不倚。正大光明,求同存异。世系庞大,梳理成序,又以线条明之分门别支,悉数列之,使人一目了然。终使新成之谱纲举目张,犹如百川之汇海,万脉之归宗。我族人频繁播迁之来龙去脉,鲁姓与桑庄鱼水情深之由来,对此次编谱经费之慷慨解囊者,桑庄古今鲁氏名人之趣闻轶事等等,皆设专篇详而述之。更喜破除陈规旧俗,使鲁姓女子亦能入谱。此乃与时俱进之举,不怀偏见与歧视之胸襟,尤为众人称道。
品读《邓州鲁氏家谱》,犹如倘佯历史长河之波澜壮阔。它将鲁氏家族之精、气、神灌注其间;家族之趣闻轶事可圈可点;家族之树大根深,枝繁叶茂令人慕仰;家族之祖训传承永泽后人;家族之前程似锦令人振奋。《邓州鲁氏家谱》演绎着鲁氏家族播迁邓州后如画卷般的令人陶醉。全卷正统有序,发之有典,续之有故。笔不曲,心不怠,据实摹绘。不刻意为溢美而镀金,亦不为贬损而脏墨。若史家研读此谱,抚页之处、必深感史书般之庄严凝重,其史料价值之功能备矣!此家谱也足可供鲁氏后人感佩与敬仰之。
家谱新成,善哉!伟哉!望我鲁氏传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饮水思源,百代弘康。遵循祖训,广铸辉煌。传承耕读,治家有方。子孙衍庆,兰桂腾芳。英才辈出,振族兴邦。代代俊贤载青史,辈辈子孙谱华章。诚如是,则不胜甚喜!甚庆!乃我辈编纂家谱之初衷、亦可告慰先祖在天之英灵也!        
是为序。
                                       鲁子明第十九代孙  鲁风帆撰文
                                                         2013年9月30日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6-29 08: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门户网就是您的家!欢迎您常回家看看!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有了您的支持,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通行证

收藏:2 | 帖子:206

广播台

精彩推荐

邓州装修网
邓州信息港
邓州市,邓州网,邓州吧,邓州论坛,邓州门户网
手机客户端
邓州门户网公众微信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电话:0377-6226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