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SAIF金融学全时访问教授梁兵历经十几载的摸索,最终找到了钟爱一生的金融学教育研究事业;作为全球研究对冲基金权威学者之一,他孜孜以求地探索,寻求描述对冲基金盈利及风险的最佳模型;作为亲历SAIF 4年成长的金融学教授,他充满希望与憧憬。
日前,记者见到了这位年轻有为的学术领军者。梁兵告诉记者:“相对于海外的对冲基金市场,中国显然还尚处起步阶段,存在一些‘硬伤’,包括对冲工具比较少,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以及第三方服务体系尚待健全等。”
深耕对冲基金风险研究
“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最终找到了一个喜欢的专业,我应该不会再转行了。”梁兵回顾以往求学经历,发出这样的感叹。
在梁兵看来:“金融很有意思,既可以做学术研究,又可以在市场上有实际的应用,而金融学其实跟我之前所学的专业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比如,气象学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这与金融市场中的海量数据一样,而统计学又是处理数据的,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三方面是相关联。”
2012年,梁兵发表过了一篇题为《Trust and Delegation》的论文,运用尽职调查的数据来搭建量化模型,描述对冲基金的操作风险。
“约有一半的对冲基金破产或者清盘是由操作风险所造成。”梁兵认为,“金融危机爆发后,无论是业界还是学术界都呼吁,市场需要一个能够量化、描述对冲基金操作风险的模型,但是,由于操作风险的定义比较广泛,不容易描述,数据也难以获得,就更谈不上做一个模型来描述,因此,这方面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是相当欠缺。”
梁兵指出,对冲基金存在的风险不同于传统行业,传统行业侧重于市场波动或市场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但是对冲基金行业因为监管比较松,相对不太透明,可操作的空间相对较大,所面临的风险除了市场风险外,还包括行业自身风险,比如,违规、欺诈,甚至不按常理出牌,“没有按照客观的定量系统来确定投资组合价格或没有按照职业标准来审计账面,这些都会造成与市场无关的风险,就是做操作风险。”梁兵说。
中国尚处起步阶段
相对于海外的对冲基金市场,中国显然还尚处起步阶段。“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有两件大事,一件是股指期货的推出,另外就是融资融券的实施,这两件事情改变了以往市场上只能做多的单边情况,继而从2011年开始就有一些对冲的产品出来,比如说‘梵基一号’,号称是中国第一只宏观的对冲基金,还有国泰君安的‘君享量化’,号称是中国第一只市场中性对冲基金。有人说2011年是中国对冲基金的元年,我是同意这种看法。”梁兵说。
展望中国对冲基金市场的未来,梁兵十分乐观,他说,“这是大势所趋,以上海为例,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具备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资本市场要有更广、更深的发展,产品设计出来要有更大的对冲余地和空间。”
当然,中国对冲基金市场也存在一些“硬伤”,在梁兵看来,“对冲工具缺乏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融资融券的成本和做杠杆的空间也有待大幅提高。此外,专业的人才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仅是对冲基金经理或者分析师,我们需要更多有海外经验的人才参与到这个行业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对冲基金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还要依赖于第三方服务体系,比如,说审计、会计、法律方面、托管、发行,这些都属于第三方服务体系。此外,在监管方面或者说政策的配套等方面,中国对冲基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