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州网讯 “排排小楼林立,家家都有(太阳能)热水器,户户门前水泥路畅通,文体广场、小游园、文化茶馆热闹非常,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方式。”这是近日笔者在邓州市西许村看到的农村新景观,也是邓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缩影。
2005年,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如何创新载体、用有力的工作实践解读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全方位推进新农村建设,让新农村建设在更广范围内拓展、在更高层次延伸?邓州市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村庄整治和“4+2”工作法三个载体为支撑,强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支撑,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近年来,邓州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依据不同乡镇、不同行政村的自然资源和基础特点,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大力开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从发展农村经济抓起,从增加农民收入干起。首先,抓好示范村建设。市直各部门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搞好帮扶,快速推进其建设,如今年市烟办已为示范村争取烟叶生产发展基金478.16万元、农信社争取项目贷款2亿元;科技、教育、劳动等部门开展农民技术培训300余场近4万人次。目前邓州市穰东镇的服装加工,张楼乡的食品加工业,罗庄镇的养殖业等28个乡镇都有主导产业;东孔村的蔬菜、西许村的林瓜套种等82个村都有特色产业,农民来自特色产业的收入已占总收入的47.3%。这些特色产业现已逐渐培育成生产基地,如龙堰、刘集等乡镇的40万亩棉花生产基地,张村等25个乡镇的60万亩速生杨基地,罗庄、构林的5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形成促进了邓州市工业的发展,目前,邓州市已形成棉花——纺纱——服装加工、杨树——板材加工等六大工业体系。
以村庄整治为支撑,实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自2005年开始,邓州市从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农产品外销运输难等群众急需和关心的问题入手,在邓州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制定了村庄整治三年规划,一年一个工作任务,一年一个工作台阶。从乡村道路的整修、村庄坑塘的治理、村庄内部下水道的开挖,到农村文化茶馆的建设、文体广场的建立、沼气池、太阳能的推广普及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划建设。同时采取“上级补一点、财政投一点、群众集一点”的办法,迅速开展了邓州全市范围内的村庄整治。规定农户每建1个文化茶馆补贴500元,每安装1台太阳能热水器补助350元,每建1个沼气池补贴500元,每修1公里路补10袋水泥,并成立专门的督查组,建立督查台账,采取目标管理、责任追究、定期与不定期抽查与普查相结合,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办法,推动村庄整治稳步前进。目前邓州市已完成整治的自然村已达1673个,占邓州全市所有自然村的1/2,这些村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有线电话通、电话通、宽带网通,已建9801个沼气池、已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1351台,被授予“中国农村太阳能进村入户工程示范市”。
以“4+2”工作法为支撑,推动基层民主管理水平上台阶。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新的形势下,农村费改税政策的实施使过去通过征收统筹提留办村级大事的方法成为历史。如何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自己的事自己议自己干,成为基层党委政府迫切思考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邓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外出学习、调查研究、实践总结,成功探索了“4+2”工作法,所有的村级大事的决策必须通过“4”议,即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2”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示。“4+2”工作法的成功实践犹如一个得力的杠杆和支点,撬动了邓州市新农村如火如荼的全面开展。构林镇古村决定把村里的两个坑塘、二横三纵的道路用水泥硬化。一概算,共需12万元。 村里先开党支部会议,征求党员、村民代表意见。结果形成一个集资议案。 接着,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大家一致同意集资。随后,初步形成的集资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议案提交党员大会讨论。 下一步,把党员大会审议的意见交由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最终形成了集资建设决议。 对形成的决议向全体村民公告7天,然后由村委会组织实施。不到一星期,群众集资12万元。 待坑塘、道路完工后,村里又把结果及时公示。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赞。此法在邓州市农村推行4年来,共解决土地征用、道路修建、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宅基地审批等村级事项近3000项,农村信访量下降60%,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综合治理先进市。前不久,这一工作方法受到了中央领导、中纪委、中组部和河南省领导的充分肯定,“4+2”工作法已在河南省推广。
[/t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