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响彻大江南北,歌词开头“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唱得令人心醉。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是多 ...
改革开放初期,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响彻大江南北,歌词开头“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唱得令人心醉。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是多么令人向往。 我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从小就聆听《王小砍柴》的故事。从古至今,柴米油盐是人们一日三餐的生活必需品。有了柴,生米能做出熟饭,有了柴冬天可以取暖,可见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我的家乡被湍河环抱,湍河从邓州流经到与新野交汇处,形成一个至少有500亩的沙滩,我们称之为“东河滩”。那里有一片树林,是新野县王集镇的一个林场,20世纪70年代,无数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东河滩”开荒种树,树种主要是槐树、杨树,以及桃、李等果树。我小时候经常去树林里拾柴,主要捡些枯枝烂叶。有一次,我钻进树林里迷了路,折腾了半天摸不出来,要不是碰上两位知识青年给我指了路,还不知道要折腾多久。河滩除了茂密的树林,还有大片的茅草,可以挖掘当柴烧。 那时候是大集体时代,小麦秸秆堆成很大的垛,除了一少部分按人均分给社员外,大部分用作生产队耕牛的饲料。小麦收割后留下的麦茬,划分成绺绺片片,全家老少齐上阵用铲子铲麦茬,人们恨不得把麦根都刨出来。豆秆是上等柴,可惜太少,玉米根也是很好的柴,我小时候经常挖玉米根当柴火用。 以前,人们在厨房做饭,遇到风向好的时候,灶膛内的火苗呼呼乱窜,遇到风向不对,屋内狼烟四起,烟气呛得人们直流鼻涕,眼都睁不开。后来人们用上了蜂窝煤,做饭再也不呛眼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如今柴草遍地,人们却弃之不用,蜂窝煤也由于污染环境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液化气、天然气和电磁炉、电饭锅、微波炉之类,进入了生活电气化时代。 如今的农村,小河依旧流水潺潺,但袅袅炊烟却渐行渐远。 “东河滩”留下了我童年的很多记忆,树林、茅草、白沙滩、河中摸鱼等,但我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到处高楼大厦林立,公园里绿树花草一年四季常青,湍河大桥、彩虹桥飞架南北,明珠湖、邓西湖镶嵌东西,还有名闻遐迩的花洲书院……相信未来,邓州的环境会更优美。 (作者单位:龙堰乡人民政府) |